生鲜电商行业有句话叫:不做生鲜等死,做了生鲜找死。生鲜O2O确实太难做,美味七七、水果营行等等,去年国内生鲜O2O公司死掉一大片。但总还有不怕死的人往里面闯。
一名从亚马逊离职的员工用笨方法干了四年,超过亚马逊,
业务覆盖美国25个州大大小小1200座城市,今年3月初,刚刚完成了D轮4亿美元融资,估值34亿美元,共计融资6.75亿美元,而他有的只有手机app和一群人。
Instacart是一个app,创始人名字叫 Mehta,印度人,在加拿大长大。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上学时选了电子程学。工作之后,先后在黑莓和高通就职,还在工厂干过杂工。后来到了亚马逊,负责网站后端订单履行系统的管理与开发。
在亚马逊两年,他发现两件事:自己非常喜欢开发软件,更喜欢接受挑战。辞职离开亚马逊后,Mehta做过很多事情,包括给社交游戏公司做过广告网络,专门为律师开发过社交网站。虽然最后都失败了,但Mehta明白了第三件事:把你最关心的问题解决掉。
Mehta喜欢烹饪,附近超市或市场里总是买不到需要的食材、调味料之类的。他相信,很多人在面临和他一样的困扰。2012年,26岁的Mehta忽然意识到,人们已经把很多事情搬到网上去完成了,购物,约会,看电影……,为什么不能把买生鲜这件事用共享经济搞定? Mehta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开发了一个用于生鲜购买和配送的app。上线第一次运行,没有员工,没有用户,他自己下了个单,然后自己跑到店里购买订单物品,再送到自己家。感觉体验不错!
Instacart是如何实现如此快速增长的?
1、三无O2O,成本降到最低
Instacart没有仓库,没有供应链,没有产品库存,除聘用员工和租赁办公室,Instacart没有一切物质成本。用户通过Instacart在线选购当地超市或市场的生鲜食品,然后由Instacart的“购物助理”到店提货,并送达用户家。而“购物助理”是兼职的,把自己空闲的时间拿出来帮别人买东西和送货上门,赚取报酬。目前公司全职员工300多名,而兼职购物助理已数万。
2、三点一线,精致化服务
第一点,超市。Instacart与全食超市(Whole Foods)、好市多等超过135个连锁超市和商店建立了合作,以及很多地方性的市场,还与联合利华、保洁、雀巢等160家快速消费品商建立了合作。
第二点,用户。用户打开Instacart的应用,先选择目标超市(会根据用户所在地的不同列出有合作的超市),然后选择所要买的物品下单,选择上门时间(1小时内或者2小时内),确认无误后付款。还会提醒用户选择替换商品,以免用户所要购买的物品已售罄。
第三点,配送员。用户订单会被发送给购物助理,购物助理到店采购,并用自己的交通工具送到用户手中。系统会更新订单状态,提供购物助理姓名,显示其行踪,可以通过GPS看到购物助理的实时行进路线。
3、三类商品不越轨
只做冷藏、冷冻、冷鲜等冷链商品,如蔬菜水果、主食等。这些都是高频消费商品,Instacart也做到了知道城里哪个地方东西更好。目前的产品目录已收录超50000种商品。
4、技术搞定服务
Instacart通过技术手段,让所有购物助手都拿到订单,有钱赚。每个购物助理会穿梭于多个超市、商店,同时完成几个人的订单,Instacart则结合天气、交通以及节庆活动,甚至地方工程建设,给出最佳配送路线。还加入反馈机制,由用户为服务写评价反馈,据此提升服务质量。
Instacart的收入来源有三种。第一种是用户交的配送费,一个小时之内送达,收费7.99美元,两个小时以上5.99美元。今年还推出了会员制,每年149美元,订单金额超35美元就免配送费。第二种是与合作商之间的分成。第三是广告费。目前Instacart在88%的区域市场已实现毛赚。
Mehta认为,一家公司成功与否,项目好不好是一方面,还得看时机,智能手机的普及是共享经济的一个成功关键。他说:“创业的原因,其实就是用你坚信的事情去改变这个世界。你必须十分想做这件事,去解决一个痛点,而不是为了自己。”
来源:农业家Club公众号 2017-03-30
如何从生鲜大混战中脱颖而出?这家创业公司有些特别
Instacart是采用众包的采购和配送方式,没有自建仓库和车队,而是与独立采购员签约,采购员凭借一部智能手机和一辆汽车便能够加入到Instacart。
实习编译:李梓晗
当你下班累成狗却还需要买菜做饭的时候你的内心是不是很崩溃;
当你周末想要宅在家里默默追剧却不得不出门去超市的时候,是不是万分焦躁?
但是,现如今也许这些都不是问题了,从2014年开始,我们的生活中就逐渐开始涌现了一批替我们“跑腿”超市的服务平台,诸如京东到家、百度外卖、饿了么、美团外卖、Dmall多点、生活圈C、本来便利、爱鲜蜂、社区001、闪电购、小e到家、500mi、小美快购、喵喵便利、送到家、乐来、送到家等等。
其实,它们都是“同门师兄弟”,它们的“师傅”,Instacart被誉为是美国最有前途的公司之一,在当下这个各国日用品派送服务大爆炸的年代,它成为了同行业争先效仿的对象,然而这位“大神”却能淡然地说一句,“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的确,这些模仿的平台最近正面临着衰亡的危机,在中国,许许多多红极一时的此类服务平台接连出现经营窘境,2014年,致力于东南亚生鲜派送的Happyfresh虽然顺利完成了B轮融资,但最近Happyfresh情势也是喜忧参半,喜在完成融资,忧在台湾市场竞争压力大,进军没几个月就被迫退出,实属无奈。
那么,在这种“生鲜大混战”的混乱局面中,Instacart是怎么稳居高台而临危不乱的呢?
今天,金牌顾问就带着对身边无数新兴送货平台的无限憧憬,来一起学习一下Instacart的生存之道吧。
一、它告诉世界,买东西,也可以这样买
Instacart是一个给居民运送日常食品杂货的平台,它成立于2012年,其独特的商业模型给全世界的科技公司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商品派送服务平台迎来了新的时代。
Instacart的服务遍布美国的几大主要城市。
它是这样耍的:买家在软件上下单,他附近的采购者就马上接单,然后去商店里购买商品,最后将商品送至买家处,获得报酬。
最快时,买家在1小时之内就能够收到商品,这也就是它最大的亮点之一,迅速博得大众的“芳心”,一炮而红。
二、不惧未来,超越权威
当年,电商巨头亚马逊还做不到“当天送达”之时,初创公司Instacart就决定采用“一小时送达”模式。
一年前,当所有合伙人都对Instacart创始人Apoorva Mehta 的大胆表示不赞同的时候,Mehta仍然没有放弃,而是用Instacart的服务成功地为合伙人在半小时之内送了一打啤酒。
事实胜于雄辩,最终几位合伙人被摆在面前的事实说服,开始投入Instacart平台的正式运营。
而现在,据传Instacart已和某家非VC机构(或许是一家PE基金)签了TS,估值在4亿美元。此前,Instacart在2013年7月完成由红杉资本领投的850万美元A轮。
Instacart采用商超O2O的模式,和本地大型商超直接对接,顾客通过Instacart的网站或是APP就可以轻松下单,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
此后,Instacart的官方人员也表示,任何时代做任何事情都会有风险,有竞争,要是想要做大做好,就必须积极创新,固定的模式是行不通的,跟着别人的路走下去也许在危机四伏的“竞争沼泽里”能够得以暂时的生存,但别人毕竟走在前面,一旦习惯跟随,想要超越就不再那么简单了。所以,必须要敢于尝试别人没有试过的东西。
其次,Instacart的自有配送队伍有能力完成快速配送。最初做同城的时候,Instacart能保证一小时送达。而现在Instacart已经在美国分别是旧金山、波士顿、芝加哥、纽约市、洛杉矶、费城、圣何塞、华盛顿特区等8个主要城市成功拓展了业务,配送时间也就延长到当日送达。即便是这样,也是相当快的了。想想现在,我们的同城快递,恐怕也有隔天达到的情况吧。
在完成A轮后的近半年,Instacart的业务经历了飞速发展。截止其登陆纽约的前两个月,它公布的销售数据就增长了2.4倍。而本轮融资也是为了加速其业务扩张。
业界人士纷纷猜测,Instacart在筹资和业务上不断拓展规模的走势表明这家公司想要构建自己的独立业务,而绝对不是坐等时机寻求像亚马逊或是谷歌这样更大的平台,有朝一日作为自己发展平台。想必Instacart定是想要“自强不息”而不是“狐假虎威”吧。但无论Instacar自己的想法如何,20亿美元的估值都意味着对于大多数的潜在有意收购方来说,想要收购这家公司恐怕都要考虑一下代价了。
三、派送平台,你考虑过这些问题吗?
1. 留住员工:因为所有采购员都是兼职工作,所以岗位流动性会很大。为了增加他们的收入从而增加岗位吸引力,Instacart在消费者结账的环节加入了支付采购员小费的选项。
2. 增加效率:快速的配送时间自然对Instacart来说是一个挑战。为了减少递送时间,Instacart让采购员在合作的商场外面待命。无论采购员何时收到订单,他们已经在商店里面了,这将他们就会大大提高效率。
3. 人手调配:Instacart的采购员作为自由职业者工作,工作时间富有弹性,所以很难控制他们的走向以及分配即时工作给他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Instacart会根据采购员的忙碌程度,在消费者的订单运费上增加几美元。这些额外价格的部分收入会付给采购员,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4. 处理错误投递:有时候采购员可能会出现送错了东西。为了处理这个问题,Instacart有一个专门的支持团队,买家可以通过电话或邮件联系他们。如果采购员送错了或者是少拿了某个商品,他们会尽快向消费者退款。
5. 库存紧张问题:有时,购物清单上的商品已经没有库存了。那么,采购员就会用同类商品代替买不到的商品,但这个同类商品可能并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了处理这个问题,Instacart允许消费者添加他们自己的个性化要求,他们也会在这样的商品旁边增加“经常没有存货”的按钮来提醒消费者。
6. 服务质量:对于一些客户对所收到的商品不满,Instacart一经发现就会通过各种渠道与客户取得联系,道歉承认错误的同时积极地与客户商量解决方案。这样一来可以最大限度地缓解消费者对平台服务或产品质量的不满。
四、中国的“继承者”们
1.爱鲜蜂
爱鲜蜂是主打本地新鲜美食的配送,创立于2014年5月,彼时各大公交车上就登上了它显眼的广告。创始人为张赢和张小铭。2014年6月获得清流资本数百万元人民币天使投资;2014年10月获得红杉资本中国,钟鼎创投及清流资本1000万美元A轮投资;2015年3月获得高瓴资本与红杉资本中国2000万美元B轮投资。2015年9月23日,爱鲜蜂对外宣布其已完成由高瓴资本、钟鼎创投、天图资本、红杉资本等投资机构合投的7000万美元C轮融资。目前,爱鲜蜂覆盖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佛山、深圳、南京、苏州、成都、杭州、三河等十地,用户量在500万量级。
但是在2016年,却爆出了爱鲜蜂大规模劝退员工的消息。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资本市场遇冷,很多O2O项目遭遇融资难题,爱鲜蜂似乎也没有逃脱融资困境。此外,行内人士也说了这么几点,其一,爱鲜蜂当前的流量成本偏高,大部分来自付费广告,而没有发挥O2O本身的优势即利用社会化媒体的作用降低流量成本。其二,爱鲜蜂的服务质量也同样出现了问题,在网页上搜索关键词“爱鲜蜂”的时候,总会发现一些客户的吐槽,诸如“送的东西存在损坏”、“一小时内送到根本不可能”、“水果,食品等商品不新鲜”等等。而爱鲜蜂似乎没有能够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所以导致失信于客户,口碑不佳。雪上加霜的是,似乎除了消费者不买账外,爱鲜蜂内部的员工也对公司十分不满,频频爆出欠薪丑闻。
2.社区001
社区001成立于2012年3月,目前总共获得了三轮融资。分别是2013年10月获得海银资本与上海致景投资的数百万元天使投资;2014年4月获得五岳天下资本亿元以上人民币A轮融资;2014年10月获得亿元以上B轮融资。社区001最初也是信心满满,一心想要扩大规模做大做好,目前服务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沈阳、杭州、南京、重庆、武汉、天津等17个城市。与此同时,社区001采用的是自建物流配送团队的重模式,希望以此来提高平台服务效率,但是效果却是差强人意。无独有偶,近期社区001爆出欠薪丑闻,经营告急。
五、Instacart有何不同之处?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多说无益,总而言之都是在鱼龙混杂的派送平台中随波逐流的后果。它们大多随着潮流的兴起而兴起,随着潮流的逝去而销声匿迹。那么,Instacart在如此寒冬之际得以生存的不同之处除了之前提到的它的解决问题核心能力外,还有什么呢?
它的创始人Apoorva Mehta向外界介绍Instacart的独特之处时这样说:Instacart是采用众包的采购和配送方式,没有自建仓库和车队,而是与独立采购员签约,采购员凭借一部智能手机和一辆汽车便能够加入到Instacart。当用户在Instacart的网页端或者App端下单后,距离最近的采购员将前往最近的合作商家进行商品采购,然后负责配送到用户手里。Instacart和西夫韦(Safeway)、好市多(Costco)、全食食品超市(Whole Foods)、克罗格(Kroger)等多个超市机构有合作。在不同的城市,也都有当地不同的线下商户合作。
六、风雨交加的未来,冲击与机遇并存
Instacart与其“继承者们”虽然前景并不是一派乐观,特别是一些“继承者”面临上述诸多问题前景可谓“风雨交加”。但是它们的存在仍然会给电商带来巨大的挑战。比如说像京东、天猫等电商,基本很难做到一小时配送。当消费者需求的是商品更快捷地送到手中时,这类商超代买配送平台就会是最佳的选择。当然,电商平台在价格上有一定的优势,这类商超代买配送平台目前已经在人们心中有了一定地位,很难被取代或是超越。
从另一个角度看的话,网上购物已经是人们的基本生活形态,越来越多的人慢慢习惯且依赖上了“足不出户”的购买方式。他们更倾向于用最便捷的方式解决日用商品的购买事宜。所以说,日用品递送业务前途一片光明, Instacart当然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把握机会蓄势待发。它已经成为在美国的一个有力解决方案,它保证了商品在两小时内送上门。凭借2.75亿美元的雄厚资金支撑,Instacart已经准备好将业务拓展至全美,甚至到其他国家。同时,福布斯已将Instacart列为全美最有前途的公司之首。Instacart犹如一支梅花一样,在“寒冬腊月”的逆境中一枝独秀,可真是不简单啊。
来源:界面新闻网 好贷金牌顾问 · 2016/11/15
评论列表